新闻网
 首页  大学首页  在线投稿  学院新闻  教学工作  学生工作  文化校园  国际交流  高教视野  校报在线  科研工作  文明建设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凡岗位平凡事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新闻>>正文
 
   
携手人口较少民族奔小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8-06-28 10:54   审核人:   (点击: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邱洪斌 井军伟 崔秀兰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我国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有28个,人口合计18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黑龙江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39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面临的问题更突出,面临的困难更特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新时代,如何破解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难题,实现同步奔小康,需要各级政府的持续关注与政策支持,更需要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佳木斯大学对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进行了多年、多人、多学科、多方法、多平台、多成果的研究,并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赫哲族发展高峰论坛”。正是基于这些深厚的积淀,2017年11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正式批复,依托佳木斯大学成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6月15日至17日,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召开,各方专家学者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就新时代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呈现了百花齐放、芬芳争艳的喜人局面。

 


追本溯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民族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一项虽然久远但依旧争论不已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向何方去?不仅仅关乎一个民族的族源认同、身份认同,更是关系到中华一家亲的情感认同与归属。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数量少,有的才不过几千人,弄清他们的历史源流,不仅是一个历史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增进各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政治问题。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喜峰在《清代达斡尔族的迁徙与分布》一文中,对达斡尔族的源流和迁徙作了详细的研究与阐述。他认为,达斡尔族源于东胡——鲜卑——室韦系统,以契丹为主要源流,同时也吸收了不同时期相邻的东北其他古代民族成分。明末,由于当时达斡尔人与鄂温克等交错而居,关系密切,因而造成部族称谓的含混不清,使达斡尔人或被称为“索伦部”,或被称为“萨哈尔察”等。十七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索伦部既难以抵抗侵略,只能被迫南迁。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索伦部达斡尔人和鄂温克、鄂伦春等族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他们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或一个部落或几个氏族,渡过黑龙江向南方迁徙,从黑龙江上游一直蔓延到嫩江中下游。达斡尔族则主要迁徙到嫩江中下游平原,成为现今达斡尔族人的根脉。

 

黑龙江省民委原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孟淑贤在探究鄂伦春族起源时认为,鄂伦春族是在活动于黑龙江流域诸多古代民族(包括氏族、部族)无数次兴衰更迭、频繁迁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于鄂伦春族的族源,有源于肃慎说,有源于室韦说,还有源于东胡的鲜卑以及玄夷人说等。但根据民族的语言、经济、风俗及地域等特征综合分析,鄂伦春族的族源应属肃慎系,即源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系。由于其某一支的人们在同一地域内长期生活交往,并从事一样的渔猎经济,便逐渐形成了具有同一的民族语言和相同风俗习惯的鄂伦春族共同体。

无论是达斡尔族,还是鄂伦春族,抑或是其他民族,源其根本,都是生活在古老中华大地的一支,族脉相通,根根相连,交融与共,也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谁也离不开谁、不可分割的一员。

弄清了民族的源流与脉络,自然会带来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这种认同会激发起更多专家学者探究本民族的欲望,追本溯源,纠错补差,让自己的民族更加光鲜,更具历史感。

如佳木斯市档案局研究馆员何玉梅等人在《古代东北亚“海西”位置及“野人女真”名称提法考证刍议》一文中,对“野人女真”的称谓进行了纠正。她认为,“野人女真”应为“东海女真”的一部,所谓“野人”女真人,并非今天通常意义的“野人”,而是赫哲先人中的一个体力极为强悍的群体,一支善于打斗的“特种部队”而已。他与“海西女真”隔江相望,因其勇猛,有力地捍卫了“东海女真”的西部边疆。更为重要的是,“东海女真”一词,它包含着祖国的领土面积直达东海,直至海中的库页岛面积达7.64万平方公里的历史真实,而“野人女真”一词不仅失去了这么重要的含义,又欺侮了我们的原住民,丢掉了中华民族的尊颜,这样的词汇该当慎用。

 

 

同样,对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样一个“常识”,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黄任远也提出了疑义。他用几十年搜集的赫哲族“图形文字”来证明,赫哲族并非没有文字,而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这些“图形文字”的含义,来改写传统认识,为其他人口较少民族文字源考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彩文化:坚守自信,保护传承

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千百年来创造了包括语言、文字、服饰、音乐、美术、体育等在内的属于本民族特有的灿烂文化。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历来是从事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工作者一个重要关注点,在研讨会中,多位学者聚焦于此,向人们展示多彩别样的民族文化。

如阿昌族作家曹先强在《阿昌族妇女服饰的文化内涵》中对阿昌族妇女的头饰来源、服饰种类、织锦工艺从历史传说、寓意、工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展示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的同时,更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他所认为的:一个民族的服饰折射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原始图腾崇拜意识,富有宗教信仰、富有政治意愿、富有精神的特定东西。观念上穿着这些衣服,不仅是一个身份的象征,甚至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地位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意愿的表达。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民族。伊犁师范大学教授贺元秀则对锡伯族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概括,凝练出牛录文化、西迁文化、屯垦文化等十六种文化,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我们在惊叹美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却也遇到了传统民族文化日渐落没,甚至濒临消亡的残酷现实,特别是以文字和语言为代表的民族符号正在消逝。诚如孟淑贤所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也正是基于此,如何坚守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成为众多学者矢志倾力的领域,表现了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铁志在《从语言使用看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分析,制约语言使用的因素首先是人口数量,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首选那些使用人口多、使用功能强的语言;此外,民族人口聚居程度和环境开放程度也是影响民族语言使用的重要原因,聚居程度越高,环境相对封闭,语言越容易保留。为此,他从实用价值角度建议,要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在军事通讯等领域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对于跨界民族来说,要充分利用双方边贸交流等方式来保留自己的语言。

 

面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光大,已经成为众多专家的共识。十余年来致力于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认为,未来的保护,已非传统的保护。关于保护,我们要建立人口较少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观、文化生态观。整体性保护,即把音乐持有者所掌握的音乐本体、音乐行为以及民族内部持有的音乐文化观念作为一个音乐文化整体加以保护。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即音乐事象与社区、音乐事象与民俗均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把音乐放在社区文化与社会生活当中,将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心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保护。

张天彤的观点给予我们一点启示就是,民族文化保护必须摆脱静止、物化式的展示,而是要放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更好传承,更有生命力。大连民族大学朴金海在《社会转型视域下东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一文中也提出要坚守本真,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子,首先要打造文化品牌,让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政策扶持、新闻媒体、项目建设等途径,成为品牌,进而成为产业;其次要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使活态的传统文化保持在原来的自然状态下世代相传;最后要重视下一代的民族教育。

 

在实践层面,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贺伟光在《地方知识与民族文化重构》中,详细讲述了作者本人几经努力,将裕固族东迁的传说故事设立为东迁节的经历。这是一个典型的将民族记忆进行民间文化重构、进而带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的经典案例。而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丁思尧则将赫哲族文化大胆创新,从漆艺、陶瓷、雕塑、纤维和绘画五个方面与赫哲族的鱼皮画、桦树画等传统工艺相结合,对赫哲族传统手工艺进行汲取和凝练,形成创新的艺术作品和工艺产品,实现对赫哲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转化与保护性传承,并创立了黑金文化研究所,实现了传统文化产业化。目前已形成了六大类十九种产品,包括漆艺、陶瓷、雕塑、纤维和绘画作品,年加工出品鱼皮镶嵌漆画和绘画作品1000平方尺,雕塑及其他产品全年合计产值560万。2018年,黑金文化两次赴美国和英国参加洛杉矶艺术博览会和伦敦手工艺周活动,使赫哲族文化艺术走出了国门。

此外,黑金文化还完成了四排赫哲乡《乌苏里和伊尔尕》微信表情设计及相关视觉设计,并开始微信游戏小程序《希尔达鲁》的设计、制作与推广,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更多融入了现代生活。

发展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迎来新机遇,特别是为突出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迎来了新时机。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一历史重任,专家们见仁见智,纷纷献策。

 

 

扶持发展,政策先行。2017年1月出台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首次将脱贫攻坚、人口较少民族、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事务治理等单列成章,为“十三五”期间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民委政法司原司长毛公宁认为,我们要以贯彻实施规划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贯彻实施规划和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放、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有机结合起来,让使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确保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据此,中南民族大学耿新副研究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演变、特点与启示》中提出,应坚持全方位扶持与分类扶持相结合,既要坚持经济扶持是重点,又要在民主政治、教育、干部培养等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扶持,同时根据人口较少民族的自然禀赋、生计方式、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予以分类指导。

 

 

在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大多聚居在农村地区和传统的村寨。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金炳镐认为,未来两年将是我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当下应该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精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提是脱贫致富,决胜之招是精准扶贫。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地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协调改善民生水平,协调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协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相互支撑与配合、有机衔接、良性的互动格局。

正是在这一宏大视野下,许多学者还从微观领域就具体路径进行了艰辛探索。曲靖师范学院教授刘苏荣以云南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为基点,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深度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既要关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民生领域需要补齐的短板这一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这一发展的“不充分”问题。结合当地脱贫攻坚的实际,他提出了如下策略:一是重点解决交通问题,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二是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三是进一步抓好民族文化建设,促进当地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四是努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扶贫攻坚中来。

 

 

佳木斯大学谢维光副教授则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中俄跨界民族赫哲—那乃文化旅游廊道进行了设想。认为中俄赫哲与那乃族具备民族文化血脉相连、地理区位一衣带水、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产业基础粗具雏形等优势,双方可以开展民俗+冰雪、民俗+生态、民俗+边境、民俗+美食等特色旅游,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廊道,开展中俄跨境旅游合作,以此来带动我国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健康:新视角牵动新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人口较少民族人数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口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如何提升人口较少民族健康水平,值得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邱洪斌教授从医学角度的视角出发,对赫哲族人口发展与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开辟了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新领域。

 

 

邱洪斌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该项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人口学角度,通过对赫哲族人口数量、年龄、性别、职业和其他统计数据的研究,探讨人口发展规律,为国家制定新时代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政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民族学角度,通过实地调研掌握赫哲族通婚及其子女民族成分状况,研究掌握民族通婚在赫哲族人口增长、赫哲族人口健康状况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是医学角度,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状况检测、生物样本采集及实地民族学人口学调查,构建赫哲族人口健康状况数据库,分析赫哲族人口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四是综合视角,针对制约赫哲族人口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筛选对赫哲族人口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严重性的主要问题,科学提出新时代促进赫哲族人口健康发展,改善健康、医疗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其研究特色在于从医学角度全面掌握赫哲族人口健康现状,揭示赫哲族人口健康发展规律,为促进新时代赫哲族人口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学术研究和制定相应人口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范例。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交叉的创新。

新视角牵动新领域,新领域需要新思维。邱洪斌表示,未来将在现有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进行以下研究,一是进行疾病及死因分析,建立赫哲族居民疾病谱,分析各种疾病的特点,为合理安排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体质检查,对赫哲族人群开展肺功能等体质检测,筛选相关疾病高危人群、发现相关常见疾病。三是赫哲族人群状况调查,分析赫哲族人群性别、职业、文化、婚姻、女性生育状况、近亲婚配状况、遗传病情况、人口死亡情况等;四是红细胞血型系统群体遗传特征调查对赫哲族人群进行血型系统调查,进一步了解黑龙江赫哲族群体遗传学特征,助力本地区人类遗传学、输血医学的研究。

人口较少民族研究是一项历久弥新的事业,相信以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为平台,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佳木斯大学宣传统战部
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府街148号
电话:0454-8618884 邮政编码: 15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