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免疫学博士后,她是省科技进步奖得主,她是医疗战线上的“幕后英雄”—— 免疫学博士后张晓丽有着常人不可想象的科研梦,有着从未被人知晓的桃李情怀,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研工作者。
业界翘楚
张晓丽,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免疫学博士后,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科研科科长,佳木斯大学精准医疗检验诊断研究所所长,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后备带头人。
38岁的她,凭借对于科研的热忱,在专业领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是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在医疗领域,省内已多年无人获此殊荣;相继发表多篇国家级论文,并获得多项重量级科技成果、专利等等。
其中《我国HIV流行毒株包膜蛋白env gp41中和表位的筛选和鉴定》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黑龙江省卫计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其科研的《ICU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及产β-内酰胺酶的快速筛查》获黑龙江省新技术应用奖二等奖第一名;《佳木斯地区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型的研究项目》获佳木斯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在我省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中,张晓丽已走在前沿,并领军青年一代。
能够取得这样的硕果,获益于她的博士生导师尚红。2005年起,张晓丽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的她,有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即使是从事如此高危的HIV临床检验诊断研究也是如此。
选择这一专业,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危险,从客观角度来说,压力主要是来自家庭与个人心理,而她毅然地撑起了自己的科研梦,投入尚红教授门下。
危险总是出人意料。张晓丽回忆说,在一次实验中,存放的装有患者血清的装置发生破裂,“砰”的一声,液体迸溅,幸运的是,这只是一份用于对比的正常人血清。
这是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她在梦境里经常梦到被病毒感染。
幕后英雄
科研的世界由尚红教授打开,张晓丽以一颗无畏之心,以一颗无私之心,走在科研的路上。
她的科研世界里有两个选项,一是艾滋病临床诊断研究,一是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并行不悖地行进着。目前,由于本地区实验室等级,主要从事的是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这一方面,虽然项目研究时日尚短,可也是收获颇丰,为业界认可,取得了极高的评价。
她是医疗战线上的“幕后英雄”,要从她目前主要从事微生物学检验及诊断工作说起。她日常从事检查检验病患血流感染,对病原菌进行确认,为临床下一步的诊疗,特别是在个体耐药性分析上,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保障。准确、迅速、及时是这项工作的三个标准。
她全年没有休过节假日,总是随时待命。
对她而言,科研工作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获得一项科研成果,发现一个特殊菌株,都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8月末,在处理一例血流感染中,她发现,竟然有链球菌与肠杆菌两种病原菌,这相较于普通的一种病原菌,考验的是操作上的分离能力与技术水平。好在,经过细致的检查检验,确认了这一论断,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精准数据,为抢救这位危重患者生命争取到时间。
大量的实验数据,丰富着信息储备,也是各项科技成果的基础支撑。
热爱生活
临床医学院教学实验楼临床医学实验中心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整个科研世界的一个支点。张晓丽在这个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一个个不归之夜,经常家人为她做好的晚饭一热再热……让她欣慰的是,这么多年,一直有家人在默默支持。
在很多了解张晓丽的人眼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除了工作相关的技术数据,再无其他。也相应的会有无趣、呆板,这样的印象。
说到这时,张晓丽解释说,因为这可能与从事科研、教学、临床工作有关,精细化的数据,不容失误,这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不得不严肃,不得不谨慎。但熟识张晓丽的学生、同事、朋友对她的评价却是大大不同,书目里的文艺类畅销书,历史感浓厚的传奇传记、电影,都是张晓丽所热爱的,她有时也会“忙里偷闲”,在影迷世界里寻觅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作者:本报记者 安晓峰/文 张大炜/摄 来源:三江晚报 编辑:周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