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首页  大学首页  在线投稿  学院新闻  教学工作  学生工作  文化校园  国际交流  高教视野  校报在线  科研工作  文明建设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凡岗位平凡事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砥砺奋进的五年>>媒体聚焦>>正文
 
   
鲍文华执着科研教学路 为人师表 救死扶伤 在佳木斯大学扎根30余载
2017-09-22 10:00   审核人:   (点击: )


   他内攻学术,外修人品,不仅在呼吸内科有了颇深的造诣,也谱写了人生华美篇章。他就是九三学社佳木斯市委主委,佳木斯市政协常委,佳木斯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科主任鲍文华。


30载不辍钻研科研成果丰硕

鲍文华的家乡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他吸吮着呼兰河水长大,清澈而粗犷的河流赋予了他生命的真诚与淳朴。1980年,当鲍文华在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冲刺时,家中传来噩耗,父亲患上了肝癌,病痛的折磨让父亲骨瘦如柴,苦不堪言。平生第一次感觉到生命如此脆弱,鲍文华暗下决心:一定当一名医生,让父亲的病痛不在其他人身上重现。满怀对“医生”神圣职业的无限崇敬,鲍文华最终迈入了佳木斯医学院的大门,刻苦钻研,努力掌握解痛疗疾本领。本科毕业后,凭借锲而不舍的毅力他又考取了佳木斯医学院呼吸内科,攻读硕士学位,并师从在国内呼吸领域有高深造诣的张伦教授。

1988年,鲍文华完成研究生学业,毅然拒绝了条件优越的外地医院的邀请,留校工作,用所学为母校增光,为第二故乡贡献力量。

鲍文华深深懂得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仅凭一颗仁善之心不能真正救死扶伤,只有拥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成为患者的“天使”。从医30载,鲍文华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白天医院事情繁杂,他就选择在晚上夜深人静时钻研,经常通宵达旦。

持之以恒钻研专业知识,在精通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同时,还掌握了呼吸内科专业国内外新理论、新进展、新疗法,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吸科肺心病人极多,满科室病房都是咳嗽带喘的患者,望着患者痛苦的表情,他把肺心病治疗作为研究课题,重点予以突破。最终,他撰写的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相继在国内权威医学杂志发表,他因为成果突出,30出头就参加了在我国举行的国际医学大会。会后他才知道,当时黑龙江省医疗领域参加该会议的仅4人。鲍文华还率先在省内开展荧光电子支气管及老年无痛支气管镜、支气管激发实验等先进技术。正是源于在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建树,他多次受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邀请参加全国性会议,并荣幸地成为大会主持人。

参加工作以来鲍文华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30余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代表作“肺心病患者TXA2-PGI2平衡的研究”,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同时,获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八项。 30年来,凭借高超医术,鲍文华为难以计数的病人驱走病魔,把众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始终平静而执着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连续八天八夜奋战救死扶伤一线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从迈入医院大门那天起,鲍文华就在心中立下誓言:把患者需要当作第一要务,因为“生命高于一切”。

1993年1月的一天早上,鲍文华刚值完夜班准备回家,这时走廊里一阵喧哗,鲍文华跑过去发现来了一位急诊重症患者。该患者呼吸急度困难,血压下降,病情危重,必须马上抢救。这是一位来自鹤岗的老年患者,患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鲍文华迅速投入到抢救中,抢救之后,病人留在重症室观察,鲍文华成为了她的主治医生。为了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他不断地奔波于重症观察室和资料室之间,观察病情,调整方案。连续八天八夜,鲍文华没有回家,也没有脱衣睡过一个安稳觉。直到患者推出重症观察室后,鲍文华才真正松了一口气,回到休息室,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就起不来了。想换一换鞋,却怎么脱都脱不下来,这才发现由于长时间站立,造成双下肢肿胀。

患者痊愈了,可鲍文华却留下了下肢静脉曲张的后遗症,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长时间站立便会疼痛难忍。得知这个消息,患者家人突然跪在地上边流泪边不停地叩头表达感激之情,鲍文华急忙搀扶起家人,连声说:“不要这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2003年的春天非典疫情袭来,因为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让全国的医护人员措手不及。疫情就是命令,作为佳木斯市抗击非典专家组副组长的鲍文华成为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位接触发热患者的医生。由于任务突然,医院没有准备他能穿的隔离服。院领导说:“为了安全,我们还是暂时更换别人吧,等你的隔离服赶制出来后你再上。”鲍文华说:“没有隔离服绝对不是我不出发热门诊的理由,这里就是战场,作为战士,就是赤手空拳我也要冲到战场的最前沿。”就这样,鲍文华穿着明显小很多的隔离服在发热门诊接诊了30余例发热的患者。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甚至离开了医疗岗位,但是鲍文华从来没有后悔和退缩。因为从选择这个行业的那天开始,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了“退缩”这个词。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鲍文华始终以精湛的医术救助人,以高尚的医德感动人;始终把病人放在与自己的同等位置上,将心比心,一直以“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设想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不管贫富贵贱,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和医疗的渴望,正是这种“一视同仁”使他赢得了患者和同事的尊重。

执着教学一线乐在其中

1998年鲍文华开始带研究生,如今已经近20载,即使公务再繁忙,可他仍没有间断教学之路。在学生眼里鲍文华是严师,因为他不允许学生在求知上马虎,不允许学生在学校里混日子,混文凭。“在知识面前,你可以不懂,但绝对不可以不学。”这是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他为学生们制定出清晰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把关,并告诉学生“可以慢一点,但不能停下来,更不能跳跃,一点一滴的知识都要扎实。”鲍文华对学生考核始终严格把关,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对作弊者更不轻饶,轻则补考,重则重修。他的学生在背后称其为“名捕”。鲍文华常对学生讲:“一名医生,可以在试卷前作弊,在患者面前又怎么能做得了弊呢?考试作弊,毁的是你个人的名誉,在患者面前做弊则害人害己,不可饶恕。”学术上鲍文华让学生感到敬畏,生活中却让学生感到慈父般的亲切。

生活中,他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等,结合个人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哪个学生有了困难,他马上竭尽全力地解决。正是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所有学生的爱戴。“光说不练不行。”鲍文华带学生强调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不读死书,多动手操作;同时强调科研中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他强调协作的重要性,“大家拧成一股绳,一起攻艰克难”。

鲍文华经常手把手地教学生每一个诊疗具体操作过程,竭所学,尽全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鲍文华说,自己精心准备课件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看到学生有所收获,自己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很多人认为搞科研、搞教学枯燥无趣,可在这两条路上奔忙,鲍文华却乐在其中。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就是鲍文华从师30余载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于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品质的最好注解。

作者:记者 余春泽 来源:三江晚报 编辑:周法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佳木斯大学宣传统战部
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府街148号
电话:0454-8618884 邮政编码: 154007